【南方都市报】两个月宝宝多个“心眼”广州医生微创“补心”

2017-08-28

    8月24日,广州市越秀区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,成功实施经胸封堵治疗的两月大先心病女婴。南都记者 钟锐钧 实习生 翁思成 摄

    南都讯 记者 阳广霞 通讯员 彭福祥 2个月大的宝宝,出生后体重不升反降,检查发现,她的核桃大小的心脏上竟有个直径7毫米的“洞”。记者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了解到,该院近日为孩子成功“补心”。经查询文献,在全球成功实施室间隔缺损经胸封堵手术的婴儿中,她可能是月龄最小、体重最轻的。

    两个月宝宝喝奶脸都紫了

    检查发现心脏有个洞

    小艾(化名)来自江门,刚出生个头不小,有7.2斤,但爸爸周先生却发现她不太对劲,“大女儿生出来声音很响亮,小女儿平时张口发不出多少声音。”

    一次喝奶20-30毫升,小艾就需要暂停休息,“脸都变紫了”,长到两个月大,小艾倒还轻了,只有7斤,睡觉也不安稳,“没法平躺睡,晚上都要妈妈抱着走,医生说女儿100%是心脏问题。”

    满月后,周先生和妻子带小艾做心脏彩超时发现,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——— 室间隔缺损(膜周部)。这意味着小艾隔离左右心室的间隔出现了缺损,有个“洞”,会导致左心室的富氧血液流入右心室,而不是正常流入主动脉。

    辗转多家大医院后,医生们都不愿意进行手术。最后,他们来到了中山一院。

    术中紧急换了个封堵器

    术后六天长半斤

    中山一院心脏外科学科带头人、首席专家张希教授介绍,小艾出生后就反复呼吸道感染,已经出现了心衰症状,很多孩子会等到学龄前再做手术修补“洞口”,但小艾的缺损直径达7毫米,“她的心脏只有自己的拳头大小,这个缺损是很大的。”心脏外科副主任熊迈教授说,小艾需尽早进行手术治疗,“再拖延,可能命都没了。”

    部分类似患者可以通过常规体外循环下直视手术,“开胸”来修补缺损。张希说,这种方式虽然可靠,但小艾体重只有7斤,手术操作空间有限,心脏要在停跳下操作,对全身各脏器影响太大,且手术创伤较大,“术后炎症反应重、恢复慢,她年龄太小,不会咳嗽、咳痰,容易出现肺部并发症,加重病情。”另一种治疗办法是内科封堵治疗,但孩子的血管太细了,无法经血管植入封堵器,而且治疗过程中,需要照射较大剂量的X射线。

    经过反复讨论,医生们决定采用微创手术方式,为孩子实行全麻下的经胸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。但给如此小的心脏动手术,如同在“针尖上跳舞”,“出血了,或动作太粗劣把瓣膜弄坏了,都很难处理,一定要精细。”

    8月18日,手术启动。术前,麻醉科袁宝龙教授顺利放入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探头,全程实时监控心脏的状况。张希选择患儿剑突正中手术切口,长仅2厘米,置入封堵器。这时,出现了一个小状况。因为常规损封堵器较大,小艾心脏很小,封堵器部分阻塞了左心室流出道,“当时血压就往下掉,心率加快,心脏收缩无力。”张希当机立断,换了一个轻薄的封堵器,果然,小艾各项指标恢复正常,对周边组织都没有产生影响。

    手术全程仅1.5小时,记者在中山一院看到,手术后第六天的小艾就长了半斤,白白嫩嫩,在爸爸怀里哭声响亮,喝奶也变得正常。

    先心病可通过产前诊断筛查

    小艾所患的先心病,发病率为千分之三,是广东省出生缺陷中排名第一位的疾病。除了遗传因素,孕妇在妊娠期间受到致畸病毒的感染、接触化学毒物、服用不良药物等,都可能让胎儿患先心病的风险急剧增加。但先心病是可以通过产前诊断的胎儿心脏彩超筛查出来的。因此,专家提醒广大孕妈妈一定要注重孕期产检。

    张希说,室间隔缺损采用合适的干预手段可以完全治愈。“封堵器一直在体内,心内膜会覆盖过去,不会对身体有影响,孩子长大后,也可以像普通人一样生活。”

http://epaper.oeeee.com/epaper/A/html/2017-08/28/content_64420.htm